10月15日19时06分,“千帆星座”第二批组网卫星以一箭 18 星方式,在太原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。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,所有卫星状态正常。目前,这个星座的36 颗在轨卫星均为平板式高通量宽带通信卫星,结合地面测控站、信关站网络和终端产品,构成卫星互联网能力闭环,将开展业务性能测试试验与服务功能应用示范。根据计划,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将从明年起,为全球用户提供卫星互联网商业服务。
“千帆星座”是我国首个进入正式组网阶段的巨型低轨商业卫星星座,将由超过1.5万颗低轨道卫星组成。其首批组网卫星今年8月6日成功发射,两批卫星的发射间隔仅为70天,显示中国卫星互联网在快速建设,引领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加速发展。
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多琳·波格丹-马丁表示,目前,地面网络只覆盖了全球约 10%的面积,全球仍有26亿人无法使用互联网。卫星平台的天基优势,可以对地面网络无法覆盖或覆盖成本较高的区域形成有效补充,解决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无缝覆盖的问题。这不仅能满足一些国家和地区对网络通信的商业需求,更将构建全球数字经济底座,成为未来6G 网络架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。
因此,卫星互联网近年来受到各国政府、资本市场高度关注。今年9月 ,加拿大卫星运营商Telesat宣布其低轨卫星星座项目获得折合人民币约180.2 亿元的融资。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(SpaceX)发射的“星链”星座低轨卫星,已超过6600颗。
据了解,“千帆星座”在低轨相控阵宽带通信、卫星自主安全管理、多星自主变轨组网、波束资源调度等方面实现了创新技术应用,能实时、精准、快捷分配通信资源。根据建设计划,这个星座一期部署 648 颗卫星,提供区域网络覆盖;二期部署 1296 颗卫星,提供全球网络覆盖;三期规划超过 1.5 万颗卫星,提供多元业务融合服务。
依托我国航天技术领域的积累,垣信卫星2018年成立后,开展了“千帆星座”建设运营的行业调研及关键技术论证。公司将自主研发与产业集群垂直管控相结合,既保证了低轨卫星产业链全自主可控,又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资源优势,快速驱动创新,并直接转化应用于“千帆星座”的建设和运营。公司的核心技术研发覆盖芯片、相控阵、卫星载荷和卫星终端,集技术要求、详细设计、验证于一体,打造核心竞争力。
在整星制造方面,这家上海企业开展了系统级设计、仿真、验证环节的研发工作,牵引卫星厂商进行能力和技术的双重升级。如今,“千帆星座”组网卫星已实现整星标准化、模块化的批量生产,不仅降低了卫星制造成本,而且提升了卫星制造效能及系统可靠性。
在应用落地方面,垣信卫星与多个国家相关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,积极推动硬件白盒化,通过开放接口,实现软件可定义,并与产业伙伴联合研制新型载荷,共同开发基于卫星互联网的新场景、新应用和新服务。
“千帆星座”两批组网卫星的发射,证明我国平板式卫星堆叠“一箭多星”发射技术已经成熟。这项技术将卫星设计成平板式构型,使多颗卫星可以像平板电脑一样一层层堆叠起来,从而大幅节约运载火箭的内部空间,支撑大批量卫星的高频发射。
这个星座建设完成后,将集低轨宽带、手机直连、VDES(甚高频数据交换系统)等应用功能于一体,为全球用户提供低延时、高速率、高可靠性的卫星宽带互联网服务,解决沙漠、海洋、戈壁、高空、山区等地面通信网络无法覆盖或断续覆盖的互联网接入问题,为交通运输、新能源、智慧城市、智慧农业、应急救灾、低空经济等领域赋能,推动全球 6G 通信技术发展。